【原形態】體長圓形,淡黃褐色或暗褐色,全身密被短小軟毛。雌蟲體長約3厘米余,雄蟲略小。頭圓錐杉,前尖后鈍,頭的大部分被前胸板蓋住。觸角絲狀,長度可達前胸的后緣,第1節膨大,第2節以下較細。復眼一對,卵形,黃褐色;復眼內側的后方有較明顯的單眼3個。口器發達,咀嚼式。前胸背板堅硬膨大,呈卵形,背中央有1條下陷的縱溝,長約5毫米。翅2對,前翅革質,較短,黃褐色,僅達腹部中央,略呈三角形;后翅大,膜質透明,淡黃色,翅脈網狀,靜止時蜷縮折疊如尾狀,超出腹部。足3對,前足特別殳達,基節大,圓形,腿節強大而略扁,脛節扁闊而堅硬,尖端有銳利的扁齒4枚,上面2個齒較大,且可活動,因而形成開掘足,適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。后足腿節大,在脛節背側內緣有3~4個能活動的刺,腹部紡錘形,背面棕褐色,腹面色較淡,呈黃褐色,末端2節的背面兩側有彎向內方的剛毛,最末節上生尾毛2根,伸出體外。
生活于潮濕溫暖的沙質土壤中,特別是在大量施過有機質肥料的地中更多。春、秋兩季,最為活動,常在晚間出動開掘土面成縱橫隧道,白天隱伏洞中。趨光性強,能飛翔。
【生境分布】全國大部地區有分布。主產江蘇、浙江、山東、河北、安徽、遼寧等地。
【性狀】干燥的蟲體,多已碎斷而少完整。完整者長約3厘米,頭胸部呈茶棕色,雜有黑棕色;復眼黑色而有光澤;翅膜質,多碎落,足亦多折損不全,腹皺縮,淺黃色,有的呈黑棕色。疏生短絨毛,或無毛,質軟,易碎。有特異的腥臭氣。以身干、完整、無雜質及泥土者為佳。